跳到主要內容區

牛津學堂歷史

馬偕、牛津學堂與真理大學

牛津

一、牛津學堂的由來 

溯自主後1872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叡理博士 (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遠渡重洋,3月9日登陸淡水,以砲台埔為其宣教根據地。除一方面展開傳教、醫療、農藝外又利用其租住的寓所、野外,從事教學工作,歷時八載。

八年中,學生不斷增加,但因缺乏校舍,諸多不變,馬偕博士深感創設新式學校之重要,乃於1880年回國募款,獲其故鄉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報紙<前哨評論>(Sentinel Review)新聞社之刊載並大力發起募款活動,獲得各方熱烈迴響,而募得加幣6,215元,作為其建校荏金。1881年重返淡水,擇定牛津學堂現址,親手規劃、監工,興建校舍。1882年7月26日如期峻工,取名「理學堂大書院」。又感懷其故鄉加拿大牛津郡鄉親之盛情襄贊,英文乃命名為: OXFORD COLLEGE,故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9月14日舉行落成典禮及開學式,有十八人獲准入學。當時所授課程,除神學聖經道理,尚有社會學的歷史、 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的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博物、礦物 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體操、音樂等。牛津學堂的教學方式,除在 校本部教學外,尚有野外實地授課和醫學臨床見習,甚至有畢業參觀旅行。馬偕 博士重視學生生活教育而且愛護學生,自己熱心於教學和研究,此皆為其教育之 特色。牛津學堂之學生須修讀三年,結業後即派到各地教會傳教,並牧養教會。

無論在規模、設備、創校理念、教學方式等各方面,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西式教育學校,也是現今臺灣教育歷史最久的一所學校。      

     

1883年馬偕博士為重視女子教育,再建女學堂於牛津學堂之東鄰,開本省女子教育之觴濫。由於馬偕博士奉獻一生,積極進行傳教、醫療、教學等工作,從未因為政局之變動而有所改變。 從其所說:『寧可燒盡,不使腐銹。』(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的名言中,盡見馬偕博士之偉大宗教家精神。其實,北臺灣各地因受其真誠、犧牲、奉獻的精神感召,各地方教會紛紛創 立,以奠定今日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厚實基礎。  

1901年馬偕博士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牛津學堂改由吳威廉牧師(Dr. William Gauld)負責,女學堂則暫為傳教者家族宿舍,由馬偕博士夫人張聰明女士負責。   

此後,牛津學堂曾一度成為神學院(即現今臺灣神學院之前身)、淡水中學校(即現今淡 江中學之前身),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即現今真理大學之前身)。 然無論世局如何變換,牛津學堂確一直屹立於砲台埔上肩負著宣教、教育的神聖使命。 top  

 

二、牛津學堂與本校淵源

本校源自西元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 叡理博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登陸淡水,作佈教、教育及 醫療工作。擇定淡水砲台埔小山丘上(本校現址),興建校舍,並親自規劃 監工。   

一八八二年年校舍建成後,為感念其家鄉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 Cou nty)居民的捐助,遂命名為Oxford College,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當時所授的課程,除了神學聖經道理,尚有社會學的 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自然科學的天文、地理、地質、植物、 動物、礦物以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等,是台灣通識課程的先驅、 教育史上最早的西式學校,也是當今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學校。   

本校創辦人「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 育、醫療的功勞與貢獻,於一九五九年決議在淡水「牛津學堂」原址,籌設 大學。於一九六五年(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 商管理專科學校」,英文校名為Tamsui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 ation,招收三年制及五年制專科學生。創辦人派蔡培火先生為董事長,聘 彭淑媛博士為校長。一九七一年四月董事會聘葉能哲博士為第二任校長,改 英文校名為Tamsui Oxford College。   

為發展成為綜合大學的初衷,乃於一九九一年六月,增購台南縣麻豆鎮 之校地一八‧七七三八公頃為分部,與淡水校區校地九‧三三九公頃併計有 二十八公頃。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奉准改制為四年制獨立學院,定名為:「私立淡 水工商管理學院」,英文校名為Tamsui Oxford University College。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麻豆分部落成,做為本校的麻豆校區。   

一九九七年二月第一次招收春季班學生,現有學生二千多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奉教育部核定改名為「真理大學」,外文校名為 Aletheia University(此希臘語為真理的意思)。現有兩個校區:一在台北 縣淡水鎮,另一在台南縣麻豆鎮。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五個學 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暨財經三個研究所暨宗教學系碩士班,二十二 個學系與六個技術系。陳慶中牧師為第一任董事長,原學院校長葉能哲教授 為真理大學第一任校長。   

本校是基督教教會所創辦的大學,校園文化優雅,校風淳樸,學術日盛 ,有正確導向的大學理念,所培育之學生皆能為社會所肯定。本校未來將朝 向成為國內、外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年表  
─   整理自淡水維基館  ─
 
  • 1882年7月26日晚上八點半舉行「牛津學堂」落成典禮,由英國領事胡拉特(A. Frater)主持,總稅務司Hobson、福建號Abhoth船長、鐘森醫師、李高功、孫開華提督、台北知府林達泉、洋商及貴賓共一千五百餘人參加,清廷官吏施放煙火以助興。9月14日牛津學堂開學講課,學生十八名。
  • 1884年:10月2日中法戰爭法艦砲轟淡水,砲彈傷及牛津學堂建築,因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但學校因而停課。
  • 1885年:6月9日清法講和,牛津學堂復校。
  • 1889年:2月18日寶順洋行德克先生將離台返英,贈一口舊鐘給牛津學堂,鐘上鑴刻:「1840, Quintin Leith」(此鐘今日台灣神學院仍在使用)。
  • 1893年:9月6日馬偕率領家眷第二次返回加拿大,牛津學堂第二次停課。
  • 1896年:牛津學堂復校。
  • 1900年:牛津學堂校長馬偕博士首次頒發畢業證書。葉金木等十三名畢業生領受畢業證書,亦是馬偕博士最後期的畢業生。
  • 1909年:開始確立學年制度,入學一律要國小畢業(日據時代),學習六年後方可畢業。
  • 1914年:4月4日神學院由牛津學堂遷至台北雙連臨時校舍,以準備南北神學院聯合成立「台北神學校」之新舍落成。牛津學堂原址則由馬偕博士之子偕叡廉牧師(Rev. George William Mackay)創辦淡水中學(現今之淡江中學前身),並擔任首任校長。淡水中學是第一所為台灣學生所辦的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 1925年:牛津學堂原址做為純德女中、淡水中學學生及老師之宿舍。
  • 1931年:因南北聯合神學院成立破局,4月神學院遷回牛津學堂,稱「台北神學校」。
  • 1936年:8月牛津學堂隨同淡水中學和女子學校被迫移轉於當時台北州之日本財團。
  • 1938年:2月15日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議決:牛津學堂建築為教會之珍貴歷史古蹟,必須永久保存。
  • 1945年:11月20日日本投降,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子學校交還長老教會,由林茂生接管,牛津學堂校舍則租予日人經營的淡水中學作學生宿舍,改名「美樓」。
  • 1965年:分割部份淡江中學校地與原宣教師宿舍,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於牛津學堂。
  • 1966年:牛津學堂之正廳為淡專小教堂,兩旁護龍做為辦公室。
  • 1982年:11月5日紀念牛津學堂建校百週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整修牛津學堂。
  • 1985年:8月19日牛津學堂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 1986年: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大會成立史蹟委員會並設史蹟館。
  • 1994年: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 1999年:8月1日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改名為真理大學。
瀏覽數: